时间: 2025-04-30 16:47: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7:18
怀才不遇 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拥有才能或技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才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或利用。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有才华但未被社会或他人赏识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怀才不遇”常用来描绘主角的悲情命运,如古代诗词中常有文人墨客因政治腐败或社会不公而未能施展才华的描写。在口语中,这个词可以用来安慰或鼓励那些感到自己才华被埋没的人。在专业领域,如艺术、科学或商业,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有创新想法但未得到足够支持的个体。
同义词:埋没人才、才不外露、才高八斗却无用武之地 反义词:才尽其用、得志、显达
同义词在表达上更加强调才华被忽视或浪费,而反义词则强调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
“怀才不遇”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古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人才未能得到合理利用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用以描述各种领域中的人才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怀才不遇”常常与文人墨客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和才华的尊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人才评价和利用机制的不完善。
这个词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情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却才华横溢的人。它激发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同时也鼓励人们珍惜和发掘身边的才华。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技术上非常出色,但由于公司文化和他个人性格的原因,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利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怀才不遇”的现实意义。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喧嚣的都市里,
我怀才不遇,如同一颗孤独的星。
虽有光芒,却无人仰望,
只能在夜空中默默闪烁。
在视觉上,“怀才不遇”可以联想
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显通,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
高曾祖考,俱是~的秀才。
1.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
2.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遇】
(形声。从辵(chuò),禺(yù)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遇,逢也。 、 《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遇主于巷。 、 《书·序》-乃遇汝鸠汝方。 、 《礼记·曲礼》-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 、 《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公羊传》-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
【组词】
遇庭、 遇人不淑、 遇缺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