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0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00:52
“洞达事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深刻理解事物的道理。其中,“洞”指透彻、深入,“达”指通达、理解,“事理”则指事物的道理或规律。这个成语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洞达事理”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智慧和见识,如“他洞达事理,处理问题总能抓住关键”。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你对这件事洞达事理,我佩服”。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等,这个词汇也常用来描述对复杂理论的深刻理解。
同义词:
反义词:
“洞达事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一直保持着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洞达事理”常与儒家思想中的“明德”、“格物致知”等概念相联系,强调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深刻见解和智慧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深刻和透彻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人,给人以敬佩和信任的情感反应。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领导,他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总能洞达事理,让我们团队成员都感到非常佩服。这种能力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洞达事理者,如星辰之光,
穿透迷雾,照亮前方。
智慧之泉,涌流不息,
在心田中,播撒希望。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智者在沉思,周围是书卷和知识的符号。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沉的思考声和智慧的低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asp the essence of things”或“comprehend the intricaci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洞达事理”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库,也让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更加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智慧表达中的重要性。
1.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2.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
3.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