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2:09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中液体积聚过多,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肿胀的病理状态。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
“水肿”一词源自拉丁语“edema”,经由希腊语“oidēma”演变而来,意为“膨胀”。在医学术语中,它一直保持着其原始的病理学意义。
在某些文化中,水肿可能被视为健康问题的标志,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忽视或误解。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水肿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面临挑战。
水肿通常与不适和疾病相关联,给人带来负面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需要医疗干预的紧迫性。
个人经历中,水肿可能与特定的健康事件相关,如怀孕期间的脚踝水肿,或是长时间飞行后的腿部肿胀。
在诗歌中,水肿可以被比喻为生活中的负担或压力的积累:
“像水肿般的日子, 沉重地压在心上, 每一滴多余的液体, 都是未曾言说的痛苦。”
水肿可能让人联想到肿胀的肢体图像,或是与疾病相关的沉重、缓慢的呼吸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edema”,法语中的“œdème”,德语中的“Ödem”,都源自相同的拉丁语源,反映了医学术语的普遍性和标准化。
水肿作为一个医学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直接使用,但它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水肿的含义和相关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健康问题,并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医疗帮助。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肿】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肿,痈也。 、 《论衡·状留》-肉暴长曰肿。 、 《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肿疡。 、 《吕氏春秋·尽数》-郁处头,则为肿为风。 、 《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疡医掌肿疡。
浮胀;肿胀。
【引证】
《水浒传》-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
【组词】
肿泄、 肿哙、 肿疡、 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