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3:44
“五瘟使”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字面意思指的是五位瘟神,即掌管瘟疫的神祇。在**传统文化中,瘟神被认为是带来疾病和灾难的神灵,人们通过祭祀等方式祈求瘟神不要降灾于人间。
在文学作品中,“五瘟使”常被用来象征灾难和不幸,尤其是在描述历史上的大瘟疫或社会动荡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信仰或历史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俗学和**学,这个词汇有着特定的学术意义。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五瘟使”特指五位瘟神,而“瘟神”和“疫鬼”则更为通用,可以指任何带来瘟疫的神或鬼。反义词则代表了与瘟疫和灾难相对的吉祥和庇护。
“五瘟使”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信仰,其中五位瘟神分别掌管不同的瘟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民间信仰中逐渐固定下来,并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中得到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瘟疫被视为天灾,人们通过祭祀和仪式来祈求瘟神的宽恕和保护。这种信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提到“五瘟使”,人们可能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因为这个词汇直接关联到疾病和死亡。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概念。例如,在研究历史上的大瘟疫时,了解“五瘟使”的概念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背景。
在创作中,可以将“五瘟使”融入到一个关于古代瘟疫的故事中,通过描述人们如何与瘟神斗争,展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智慧。
视觉上,可以想象五位瘟神的形象,可能是五个面目狰狞、手持疫病的神祇。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祭祀时的鼓声和吟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信仰也有出现,如希腊神话中的疾病女神“珀尔塞福涅”(Persephone),但每个文化的具体表现和信仰细节各有不同。
“五瘟使”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瘟】
(形声。从疒(chuáng),昷(wēn)声。本义:瘟疫) 同本义。
【引证】
清·张南庄《何典》-前日被瘟官打的棒疮…好不疼痛!
【组词】
瘟官、 瘟瘴、 瘟瘴、 瘟君、 瘟气
(像得了瘟病似的)神情呆滞、没有生气的。
【引证】
鲁迅《阿Q正传》-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
3.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