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3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33:02
案无留牍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案子上没有留下未处理的公文。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官员勤政,处理公务迅速,没有积压的文件。
在文学作品中,案无留牍 常用来赞扬官员的勤勉和效率,如在古代官场小说或历史记载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工作效率。
案无留牍 出自《后汉书·陈宠传》:“宠为政,案无留牍,门无私谒。”这个成语自汉代以来就被用来描述官员的勤政行为,至今仍在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勤政是官员的重要品质之一。案无留牍** 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官员勤政爱民的期望,也是对政府工作效率的一种理想化描述。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高效、有序的政府工作环境。它鼓励人们追求效率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工作效率或管理能力时,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案无留牍映晨曦,勤政为民心自怡。”
想象一个整洁的办公室,桌上没有堆积的文件,只有整齐排列的文具和电脑,这种场景可以与案无留牍 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o backlog of work" 或 "efficient administra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案无留牍 这样的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
案无留牍 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工作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对官员勤政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一十七年,国奢示之以俭,事烦行之以简,月要岁会,久而案无留牍。
一应公事,张令都听他决断。真是~,狱无冤刑,民心大悦。
1.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留】
(会意。从田,从丣,丣亦(yǒu)声。从“田”,表示停留的地方。本义:停留,留下)。
同本义(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
【引证】
《说文》-畱,止也。 、 《战国策·秦策》-令之留于酸枣。 、 《楚辞·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 、 《素问·虐论》-风气留其处。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张良留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 、 《资治通鉴·唐纪》-留五百人。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上空留。 、 明·于谦《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留像于馆。
【组词】
逗留、 留舍、 留住、 留居、 留身、 留客住
4.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