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5:52
海沸山裂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海洋沸腾,山岳崩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局势或情绪极为激烈,如同海洋沸腾、山岳崩裂一般,通常用来比喻社会动荡、战争激烈或情感极度激动。
海沸山裂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特别是在描述战争和自然灾害时经常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字面意义,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任何极端的、剧烈的情境。
在文化中,山和海都是重要的自然象征,山代表稳定和坚固,海代表广阔和深邃。因此,海沸山裂 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社会动荡的深刻认识。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让人联想到巨大的破坏力和不可控的自然或社会力量。它激发了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变革的深刻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历史时使用过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改变了世界进程的重大,如两次世界大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海沸山裂的夜晚,星辰坠落,世界重塑。”
想象一下,海浪汹涌,山体崩塌的声音和景象,这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可以与这个成语的含义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earth-shattering" 或 "cataclysmic",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对应海沸山裂的视觉形象,但传达了类似的极端和剧烈的意思。
海沸山裂 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力量的深刻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沸】
(形声。从水,弗声。本义: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涌出之貌。-沸,滭沸滥泉也。 、 《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 、 《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 、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愤泉秋沸。
【组词】
沸沸、 沸射、 沸然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4. 【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