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3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34:25
客忤(kè wǔ)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中医学领域。字面意思是指儿童因受到外来客人的惊吓或不适,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夜惊、啼哭、食欲不振等。这种现象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因为儿童的体质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客忤主要出现在中医文献和相关的医学讨论中。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描述儿童健康问题时,有时会提及。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中医师或家长的交流中可能会出现。
同义词:惊风、惊悸(在中医中指因惊吓而引起的身体不适) 反义词:安神(指使心情平静,与客忤的惊吓状态相对)
客忤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中医对儿童疾病的观察和分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可能有所减少,但在中医领域仍被保留和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儿童的健康被视为家庭的重要事务,因此客忤**这样的概念在中医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反映了古代对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关注。
客忤这个词给人一种温馨而又担忧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儿童的健康和家庭的关怀。它让人联想到需要细心呵护的小生命和家庭的温暖。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中有小孩出现类似症状,家长可能会寻求中医的帮助,考虑是否为客忤所致,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在创作中,可以将客忤作为一个情节元素,比如在描述一个家庭因为小孩的突然不适而陷入紧张和焦虑的故事中。
客忤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但也伴随着担忧和不安的氛围。视觉上可能是柔和的灯光下,家长轻声哄着哭泣的孩子;听觉上可能是孩子的啼哭声和家长的安慰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客忤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儿童因外界因素导致的身体不适,可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客忤作为一个中医术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不广泛,但它反映了中医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和治疗方法。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独特视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库,并在特定语境中准确使用。
1.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2.
【忤】
(形声。从心,午声。本义:抵触,不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唐·李朝威《柳毅传》-复忤宾客。 、 清·张廷玉《明史》-触忤当死。
【组词】
忤权、 忤物、 忤怨、 忤恨、 忤意、 忤嫚、 忤触、 忤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