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4:01
“三番两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多次、反复地做某事。它强调动作或行为的重复性和频繁性,通常用来描述某人不断尝试或重复某个动作。
“三番两次”源自汉语,其中“三番”指的是三次,“两次”则是两次,结合起来表示多次的意思。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数字“三”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表示多次或反复。因此,“三番两次”这个成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厌烦或不耐烦,因为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令人不快或烦扰的重复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三番两次”来描述那些不断打扰我的人或事,帮助我表达我的不满和厌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番两次的春风,吹不散心中的忧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不断重复某个动作,如敲门或打电话,这种重复的动作可以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疲劳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ime and again”或“over and over”,它们都表达了重复和频繁的意思。
“三番两次”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表达,它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重复行为,还能够传达情感色彩。在学*汉语和进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赤塔市面好得多呢,~的打仗,闹得不成样子。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番】 姓。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次】
(形声。从欠,二声。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 、 《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素服郊次。 、 《书·泰誓中》-王次于河朔。
1. 【三番】 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