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2:1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2:11:34
“三千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指的是大量的文书或书籍。其中,“三”在这里通常表示“多”的意思,而非具体的数字;“千”表示数量之大;“牍”则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片或竹简。因此,“三千牍”整体上指的是大量的文献资料或书籍。
在文学作品中,“三千牍”常用来形容知识的丰富或文献的浩瀚,如在描述一个学者的书房或图书馆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术或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献学等,可能会提及。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数量或规模时有所不同,但都与“三千牍”在表达大量文献或书籍的概念上相呼应。
“牍”字源于古代的书写材料,如木片或竹简,而“三千”则是一个表示数量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千牍”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用来形容大量的文献或书籍。
在**传统文化中,书籍和知识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因此,“三千牍”不仅是一个数量上的描述,也象征着知识的传承和积累。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古代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整理文献的场景,以及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古籍修复项目中工作,亲眼见到过大量的古籍文献,那时“三千牍”这个词汇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宝贵和历史的厚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书海无涯,三千牍堆砌成山,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的界限。”
想象一下,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书架上堆满了古籍,每一本书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背景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或古筝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宁静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用“a vast library”或“a sea of books”来表达类似的意境。
“三千牍”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大量的文献或书籍,也承载了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尊重和珍视知识,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探索兴趣。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千】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千,十百也。
【组词】
千夫、 千门、 千社、 千祀、 总数为一千、 千乘、 千载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引证】
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清丽千眼。
【组词】
千千、 千般、 千寻、 千钟、 千万劫、 千式百样、 成千上万、 白发三千丈、 千丁、 千人坑、 千山、 千百、 千帆、 千和、 千指、 千品、 千度、 千衲、 千骑、 千颦
3.
【牍】
(形声。从片,卖声。“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也称木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牍,书版也。长一尺,既书曰牍,未书曰椠。 、 《史记·陈遵传》-与人尺牍。 、 《史记·游侠原涉传》。注:“木简也。”-削牍为疏。 、 《史记·周勃传》-吏乃书牍背示之。 、 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组词】
牍背
1. 【三千】 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