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8:11
客使: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指的是外国的使节或代表。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专业领域(如外交学)中可能会出现。
在文学作品中,客使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外交场合中的外国使节,增添一种历史感和正式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外交话题时。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外交学,客使可能被用来指代外国的官方代表。
同义词:使节、代表、外交官 反义词:本国官员、本土代表
客使的词源可能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客”指外来的人,“使”指使者或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主要在特定的历史或专业语境中使用。
在古代,客使的到来往往被视为国家间交流的重要,反映了当时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学术或历史研究中,用以探讨古代外交制度和国际关系。
客使这个词可能给人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外交场合和礼仪。它也可能唤起对历史的好奇和对不同文化交流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时,可能会遇到或使用到这个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过古城墙,
客使携礼远方来。
玉帛交错映日光,
友谊长存心间栽。
客使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廷的画面,穿着华丽服饰的外国使节,以及庄重的音乐和仪式。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envoy”或“diplomat”,它们在语义和使用上与“客使”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各自的文化和语境特点。
客使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外交制度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
1.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