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05:34
词汇“投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言或古风的词汇,因此在分析时需要结合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投至”字面意思是指“到达”或“抵达”,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到达某个地点或状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投至”常用于描述人物的行踪或事件的发生地点。在口语中几乎不使用,而在专业领域中也很少见,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文献或古代文学时。
“投至”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投”有“到达”的意思,“至”也有“到达”的含义,两者结合强化了“到达”的概念。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到达”或“抵达”来表达这一概念。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对于“投至”某地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期待、喜悦或忧虑。这种词汇的使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交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用“投至”一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旅行、冒险和期待,带有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投至”一词较少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例如,在写作历史小说时,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增强文本的古风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投至”来创造一种古典而深远的意境: “月下独行,心随影投至天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旅人风尘仆仆地投至一座古城的场景,带来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马蹄声或船桨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投至”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到达”的概念。
“投至”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和文化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能够为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增添独特的韵味。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