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1:27
投膏止火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油膏去扑灭火焰”,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处理问题时采取的措施不当,导致问题恶化。
在文学作品中,投膏止火 常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警告或劝告他人不要采取错误的行动。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决策失误的案例。
投膏止火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其字面意思。在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用油膏去灭火是错误的,因此这个成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投膏止火** 反映了人们对正确处理问题方法的重视。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避免因方法不当而导致问题恶化。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避免盲目行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因错误决策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历史**。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试图用错误方法解决问题的例子。例如,一个朋友试图通过增加工作时间来提高业绩,结果却导致健康问题和工作效率的下降,这可以说是投膏止火的一个实例。
在诗歌中,可以将 投膏止火 融入到描述错误决策的场景中:
夜深人静,星光黯淡,
投膏止火,火更旺。
错误之路,步步艰难,
回头是岸,莫再盲。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拿着一桶油膏试图扑灭熊熊燃烧的火焰,结果火势反而更加猛烈。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火焰燃烧的声音和人们的惊呼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ouring gasoline on a fire",意思是用汽油去灭火,结果火势更旺,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加剧问题。
投膏止火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在解决问题时采取正确方法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思维工具,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深入思考和明智决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方骚然,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
1.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2. 【膏】
3.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