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5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58:02
“五欲”通常指的是人类对五种感官享受的欲望,即色欲(视觉)、声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在**中,五欲被认为是导致人们烦恼和轮回的根源之一。
“五欲”一词源自经典,随着的传播,这一概念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在不同的文化和**中,类似的分类和概念也有所体现,但具体内容和解释可能有所不同。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文化中,五欲被视为需要克服的障碍,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在西方文化中,五欲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人类自然的一部分,但在某些哲学和体系中,也有类似的批判和反思。
五欲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因为它与贪婪、放纵和无法满足的欲望联系在一起。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物质主义的弊端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在个人生活中,五欲的概念提醒我平衡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避免过度沉迷于感官刺激而忽视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在诗歌中,五欲可以被用来象征人类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五欲如潮涌,心海波澜起, 色声香味触,皆是烦恼丝。 寻觅心灵岸,禅定波澜止, 解脱轮回苦,方知真如意。
在西方和哲学中,类似的感官欲望概念也有所体现,如教中的七宗罪之一“贪婪”,但具体内容和解释可能有所不同。
五欲作为一个概念,不仅在**和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们审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了解五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在个人成长和精神追求中找到平衡。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欲】
(形声。从欠,谷(yù)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俗字亦作慾。-欲,贪欲也。 、 《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 、 《吕氏春秋·贵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六欲。 、 《论语》。注:“乐色曰欲。”-以欲竭其精。 、 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组词】
欲令智昏、 欲障、 欲海、 欲界、 欲心、 欲事、 欲尘
想要;希望。
【引证】
《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曰:“…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故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组词】
欲踵、 欲待、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速则不达、 欲益反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