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1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17:48
词汇“五民”在*传统文化和政治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五民”通常指的是**古代社会中的五个主要社会群体,即士、农、工、商和兵。这五个群体在古代社会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五民”的概念源自**古代的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具体含义和重要性有所变化。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更多地被用于历史研究和教育中,以帮助人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运作。
在传统文化中,“五民”体现了社会等级和秩序的观念,每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职责。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对于现代人来说,“五民”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思考,同时也可能激发对社会公平和多元化的反思。
在历史学*和教育中,了解“五民”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创作中,可以将“五民”的概念融入到历史小说或诗歌中,通过描述不同群体的生活和互动,展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五民”在古代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同时,通过古代音乐和戏剧,也可以体验到“五民”在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希腊的“四民”(贵族、祭司、农民、工匠)或古印度的“四民”(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社会群体划分,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五民”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虽然不再直接适用,但其背后的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通过对“五民”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