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1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13:30
“假根”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某些植物中类似于根的结构,但并不具备根的全部功能,如吸收水分和养分。假根通常用于固定植物体或辅助呼吸,常见于苔藓植物、某些蕨类植物和附生植物中。
“假根”一词源自拉丁语“falsus”(假的)和“radix”(根),在18世纪被引入生物学领域,用于区分那些看似根但实际上功能不完全的植物结构。
在某些文化中,“假根”可能被视为生命力顽强的象征,因为这些植物能够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中生存。
“假根”可能让人联想到坚韧和适应性,因为它代表了植物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在园艺实践中,了解“假根”有助于更好地照顾附生植物,确保它们得到适当的支撑和通风。
在诗歌中,可以将“假根”比喻为人们在社会中的表面联系,而非深层的情感纽带。
想象一幅画面:一棵附生植物悬挂在树枝上,其假根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它的生存故事。
在不同语言中,如西班牙语的“rizoides”或德语的“Wurzelhaare”,都有类似的术语来描述这些特殊的植物结构。
“假根”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植物学和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专业术语可以增强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描述能力。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