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0:01
词汇“凡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带有一定历史色彩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凡民”进行分析:
“凡民”字面意思是指普通的民众或百姓,强调的是普通、平凡的特性。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来指代没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普通人。
“凡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使用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百姓”、“民众”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阶层分明,“凡民”一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普通民众的认知和态度。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的使用较少,反映了社会对普通民众认知的变化。
“凡民”一词给人以朴实、平凡的联想,同时也可能带有一种被忽视或边缘化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可能会用到。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社会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凡民”来描绘普通人的生活:
凡民之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无问西东,只为温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农村生活的画面,普通百姓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农耕音乐或民间歌谣。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可能对应的是“common people”或“ordinary folk”,用法和含义相似。
“凡民”一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1.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2.
【氓】
(会意。从民,亡声。“亡”亦有表意作用,指自彼来此之民。本义:外来的百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氓,民也。 、 《战国策·秦策》-而不忧民氓。 、 《淮南子·脩务》-以宽民氓。 、 《孟子》-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