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3:39
恫胁(dòng xi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威胁、恐吓。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通过言语或行为对他人施加压力,使其感到恐惧或不安,从而达到某种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恫胁常用于描绘反面角色或恶势力对主角的压迫,增强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威胁行为,如恐吓电话或威胁信。在法律或政治领域,恫胁可能涉及更正式的威胁,如政治恐吓或法律威胁。
同义词:威胁、恐吓、胁迫、威逼 反义词:安抚、劝慰、鼓励、支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威胁”可能更中性,而“恫胁”则带有更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恫胁的词源较为复杂,其中“恫”字古汉语中意为恐惧、害怕,“胁”字则指胁迫、压迫。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恫胁”,强调通过恐惧来施加压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恫胁常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相悖。在现代社会,法律对恫胁行为有明确的禁止和惩罚,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权利和安全的保护。
恫胁这个词给人带来负面情感,如恐惧、不安和愤怒。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暴力、不公和压迫,影响人们对正义和安全的追求。
在个人经历中,恫胁可能出现在职场、学校或家庭中,如被同学或同事威胁,或在家中遭遇家庭暴力。这些经历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在诗歌中,恫胁可以用来描绘黑暗和压迫的氛围:
黑暗中,恫胁的影子悄然逼近, 无声的恐惧在心头蔓延。
恫胁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街道、紧张的音乐和威胁性的眼神。视觉上,可能是一张描绘威胁表情的面孔或一个暗示危险的环境。
在英语中,恫胁可以对应为“threaten”或“intimidate”。不同文化对恫胁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恫胁是一种应受谴责的行为。
恫胁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在语言中的使用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安全的追求。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威胁时保持警惕,并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1.
【恫】
悲痛;伤心。
【引证】
《说文》-恫,痛也。 、 《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 、 《诗·大雅·思柔》-哀恫中国。 、 《史记·燕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
【组词】
恫怨、 恫悔、 恫忧、 恫瘝
呻吟。
【引证】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关中俗谓之呻恫。
2.
【胁】
(形声。从肉(月),劦(xié)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胁,两膀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胁里急。 、 《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兵尚胁盾。 、 《仪礼》-脊胁肺肩在上。 、 明·魏禧《大铁椎传》-右胁夹大铁椎。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越天都之胁。
【组词】
胁胑、 胁窝里、 胁不沾席、 胁骨、 胁衣、 胁肢、 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