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2:14
恬不知羞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恬静地不知道羞耻”,形容一个人做了错事或不道德的事情后,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心安理得,毫无愧疚感。
在文学作品中,恬不知羞 常用来描绘那些道德败坏、无耻之徒的形象,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那些厚颜无耻、不知廉耻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道德认知和自我反省的缺失。
恬不知羞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羞耻感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但其核心含义——对无耻行为的描述——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羞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恬不知羞 这个词汇因此在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意味,常用于批评那些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无视道德、自我中心的人。它可能引发人们对道德沦丧和社会失范的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到恬不知羞。例如,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他人感受,这种行为就可能被形容为恬不知羞。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描绘一个反面角色:
他心如铁石,恬不知羞, 在黑暗中独行,无视光明的呼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面无表情、眼神冷漠的人,做出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形象与恬不知羞 的含义相符。在听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冷酷无情的声音或语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hameless" 或 "without shame",它们传达了相似的无耻和不羞愧的含义。
恬不知羞 这个词汇在描述那些缺乏道德感和羞耻感的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也是一个强烈的道德批判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看法。
1.
【恬】
(形声。从心,甜省声。本义:安静)。
同本义 (表示心境的安静,平静)。
【引证】
《说文系传》-恬,安也。 、 《广雅》-恬,静也。 、 曹丕《与吴质书》-恬淡寡欲。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恬然自安。
【组词】
恬波、 恬和、 恬忽、 恬夷、 恬安、 恬澜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4.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