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3:59
恫惧(dòng j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恐惧、害怕。它由两个汉字组成:“恫”表示恐吓、威胁,而“惧”表示害怕、畏惧。结合起来,“恫惧”描述了一种由威胁或恐吓引起的强烈恐惧感。
“恫”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恐吓;“惧”字则较早见于《诗经》,意为害怕。两者结合形成的“恫惧”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描述强烈恐惧感的语境中。
在**传统文化中,“恫惧”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畏天命”有关,即对天命的敬畏和恐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与社会动荡、政治威胁等情境相关。
“恫惧”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不安、紧张和逃避。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使其更加谨慎或逃避。
在个人经历中,“恫惧”可能出现在面对重大决策或未知挑战时,如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冲突等,它可能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准备。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恫惧”来增强情感表达: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心中恫惧,如影随形。
在英语中,“恫惧”可以对应为“dread”或“fear”,但“dread”更强调对即将到来的威胁的预感和恐惧。
“恫惧”是一个描述强烈恐惧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和特定专业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深度。
1.
【恫】
悲痛;伤心。
【引证】
《说文》-恫,痛也。 、 《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 、 《诗·大雅·思柔》-哀恫中国。 、 《史记·燕世家》-国大乱,百姓恫恐。
【组词】
恫怨、 恫悔、 恫忧、 恫瘝
呻吟。
【引证】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关中俗谓之呻恫。
2.
【惧】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惧,恐也。 、 《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 、 《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荀子·解蔽》-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 、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 、 《论语·子罕》-勇者不惧。
【组词】
惧思、 惧选、 惧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