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8:40
澶渊之盟是指北宋与辽国在公元1005年签订的一项和平条约。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在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这个地方达成的盟约。基本含义是指两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冲突,确立长期的和平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澶渊之盟”常被用来象征和平与外交智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研究对象。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和平条约”更侧重于和平的实现,而“和约”则更侧重于法律意义上的约定。
“澶渊之盟”这个词汇源自**历史,特指北宋与辽国在澶渊签订的和平条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中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案例。
在文化中,“澶渊之盟”被视为和平与外交智慧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策略和智慧,对后世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澶渊之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因为它代表了和平与合作。联想可能包括古代**的外交智慧、和平的珍贵以及历史的变迁。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澶渊之盟”,这让我对古代**的外交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词汇也让我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外交谈判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澶渊之盟,千年和平的誓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澶渊之盟签订场景的古代画卷,展现出两国使节握手言和的情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的钟声或号角声,象征和平的到来。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和平条约也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历史**,如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些和平条约在各自的文化和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澶渊之盟”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和平的珍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意识。
1. 【澶】 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北宋和辽订立和约的事件。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入侵宋,宋军在澶州辽宁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又称澶渊郡而得名。
2.
【渊】
(会意。《说文》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渊,回水也。 、 《管子·度地》-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 、 《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 、 《易·乾》-或跃在渊。
【组词】
渊环、 渊洑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 《三苍》-盟,歃血誓也。 、 《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 、 《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掌盟诅。 、 《礼记·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 、 《左传·昭公十三年》-再会而盟。 、 《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 、 《史记·陈涉世家》-为坛而盟。 、 《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 、 《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
【组词】
盟主、 盟坛、 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