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8:13
词汇“不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不狎”字面意思是指不亲近、不亲密,有时也指不轻浮、不随便。在古代汉语中,它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指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
“不狎”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狎”字在古代有亲近、轻浮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不狎”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其他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古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不狎”往往与礼仪、尊重有关。在官场或正式场合,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被视为一种美德。
“不狎”给人一种含蓄、克制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规矩,以及一种内敛的人际交往方式。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狎”不常使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如商务谈判或正式会议,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
在创作中,可以将“不狎”融入到描述人物关系的场景中,如: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不狎”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保持距离”、“不随便”等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不狎”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背景。了解和学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狎】
(形声。从犬,甲声。从犬,犬善与人玩耍。本义:驯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狎,犬可习也。 、 《新书》-故欲以刑罚慈民,辟其犹以鞭狎狗也,虽久弗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