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5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51:59
“口衔天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口中含着天命的宪法,比喻掌握着极大的权力或权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决定或命令不容置疑或违背。
在文学作品中,“口衔天宪”常用于描述君主、**或极有权势的人物,强调其权威的绝对性和不可挑战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法律话题时,可能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权力的集中和法律的至高无上。
同义词:
反义词:
“口衔天宪”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与古代的皇权观念有关。在古代,**被认为是天命所归,其命令即为天宪,不容违背。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拥有极大权威的人或机构。
在**文化中,“口衔天宪”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皇权的绝对尊重和服从。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所体现,尤其是在讨论法律和政治权威时。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严和权威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权力滥用的担忧。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的暴君或**者。
在讨论公司治理或政治体制时,我可能会使用“口衔天宪”来形容那些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或机构,以此来强调权力的集中和可能的风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口衔天宪,一言定江山, 权倾朝野,万民仰望。”
想象一个古代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口中似乎含着无形的权威,这种视觉形象与“口衔天宪”的含义相符。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严的宫廷音乐或的宣言。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with the voice of God”,意指说话具有极高的权威和不可置疑的性质。
“口衔天宪”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权力的绝对性和权威的至高无上。在学这个成语时,我更加理解了权力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天宪,王法也;谓刑戮出于其口也。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衔】
口含。
【引证】
《后汉书·张衡传》-蟾蜍衔之。
【组词】
燕子衔泥;衔环相报、 衔刀、 衔土、 衔口垫背
怀藏。
【引证】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衔之次骨。
【组词】
衔恩、 衔悔、 衔匿、 衔恤、 衔哀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宪】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宪,敏也。 、 《周书·谥法》-博闻多能曰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