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3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37:33
午时: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传统时间划分中的一个时段,即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午时是其中的第七个时辰。
午时的词源来自于**古代的天文观测和时间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因为现代人更多使用24小时制来表示时间。
在*文化中,午时常常与“午休”联系在一起,许多公司和学校都有午休的惯。此外,午时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刻,这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
午时给人一种宁静和休息的感觉,尤其是在炎热的夏日,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午后的慵懒和宁静。
在日常生活中,午时通常是我休息和用餐的时间,也是我一天中反思和计划的好时机。
在诗歌中,午时可以用来描绘时间的静止和宁静:
午时阳光洒满窗, 书页轻翻声细细。 心随文字游四方, 时光静好不言长。
午时可能让人联想到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或是远处传来的蝉鸣声,这些都是正午特有的景象和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对应的时间段通常被称为“noon”或“midday”,虽然在时间上与午时相同,但在文化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午时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标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午】
(象形。本义:御马索)。
同本义。
【引证】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