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4:27
惊叹:指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出乎意料、非凡或令人赞叹的特性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反应,通常伴随着口头的表达,如“哇”、“太棒了”等。
“惊叹”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对自然现象或人类成就的敬畏和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涵盖了对各种事物的赞赏和惊讶。
在许多文化中,“惊叹”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反应,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在社交媒体时代,“惊叹”也常用于表达对网络热点**或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惊叹”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联想上,可能会想到壮观的自然景观、卓越的艺术作品或令人敬佩的人物。
个人经历中,每当看到一部精彩的电影或读到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时,我都会感到惊叹,这种情感体验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
在诗歌中,“惊叹”可以用来形容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晨曦初露,山川如画, 心中惊叹,自然之美。
视觉上,“惊叹”可能让人联想到壮丽的日落、宏伟的建筑或精美的艺术品。听觉上,可能会想到人们在看到令人惊叹的事物时发出的赞叹声。
在英语中,“惊叹”可以对应词汇如“awe”或“amazement”,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和惊讶的情感是共通的。
“惊叹”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们对事物的强烈反应,也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惊叹”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效果。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