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2:04
“处士横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隐居不仕的士人发表议论。基本含义是指那些不担任官职的士人,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思想,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批评。
在文学作品中,“处士横议”常用来形容那些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诗歌、文章等形式表达对时政的看法。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文化现象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用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
同义词:隐士论政、山林之士、隐逸之士 反义词:朝臣谏言、官场议论
“处士横议”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用来描述屈原等不仕之士的言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泛指所有不担任官职但有独立见解的士人。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阶层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他们往往通过文学创作和言论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尤其是在政治动荡或社会不公时,处士横议成为一种社会批判的声音。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高洁、独立的感觉,联想到那些不畏权贵、坚持真理的士人形象。它激发人们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历史书籍时遇到“处士横议”这个词汇,它让我对古代士人的独立精神和批判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林深处士横议,笔下风云动九州。”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士人坐在山林之中,手持笔墨,面对着自然的美景,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在思考着如何通过文字来影响世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cluse philosopher”或“hermit thinker”,它们也指那些隐居的思想家,但“处士横议”更强调的是士人的社会批判和言论。
“处士横议”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的时代。
1.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2.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3.
【横】
横暴;放纵。 同: 犷
【引证】
《孟子》。按,皆纵恣悍厉之谓。-处士横议,以待我以横逆,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 、 《荀子·修身》。注:“不顺理而行也。”-横行天下。 、 扬雄《长杨赋》。注:“自纵也。”-东夷横畔。 、 《汉书·彭宠传》注-以威力相胁曰横。
【组词】
蛮横;横政、 横侈、 横虐、 横逆、 横逞、 横施、 横议、 横杀
祸害。
【引证】
《世说新语·自新》-谓为三横。 、
4.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