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4:51
枪毙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用枪支执行死刑,即通过射击的方式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在法律和军事领域,这是一种执行死刑的方式。
在文学作品中,“枪毙”可能被用来描述战争、革命或法律执行的场景,带有强烈的暴力和死亡的象征意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有时被用作比喻,表示彻底否定或拒绝某事物,如“这个提案被枪毙了”意味着提案被完全否决。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军事,这个词汇的使用则更为直接和具体。
同义词:处决、击毙、处死 反义词:赦免、释放
这些同义词在描述执行死刑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生命的终结。反义词则代表了与死刑相对的宽恕和自由。
“枪毙”一词源于军事术语,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特别是火器的普及,这个词逐渐被用于描述执行死刑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也扩展到了日常语言中,用于比喻性的表达。
在不同的文化和法律体系中,“枪毙”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接受度。在一些国家,枪毙作为一种死刑方式被认为是必要的,而在其他国家则被视为过于残酷和不人道。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与死亡、暴力和恐惧相关联。它可能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死刑制度的伦理讨论。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与历史**、电影场景或新闻报道相关联,唤起对那些因战争或犯罪而失去生命的人的同情和反思。
在诗歌中,“枪毙”可以被用来象征终结和变革:
“在黎明的枪声中,旧的世界被枪毙,新的秩序缓缓升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荒凉的刑场,士兵举枪对准犯人;结合音乐,可能是沉重的大提琴声,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悲伤的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hooting to death”或“execution by firing squa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了用枪支执行的死刑。
“枪毙”这个词汇在语言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不仅涉及法律和军事的实际应用,也触及了文化和伦理的深层次讨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概念。
1.
【枪】
(形声。从木,仓声。本义:二树的枝条互相抵拒)。
古时长柄有尖头的刺击武器。
【引证】
《说文》。按,歫人之械也。-枪,歫也。 、 《苍颉篇》-枪,谓木两 头锐者也。 、 《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 《国语·齐语》。注:“桩也。”-挟其枪刈耨刈。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铁骑突出刀枪鸣。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枪刺应元。
【组词】
红缨枪;枪缨
2.
【毙】
(形声。从死,敝声。在先秦古书中的獘,在流传中往往被改成斃。本义:仆倒;倒下去)。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斃。 、 《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斃于车中。
【组词】
毙死、 毙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