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0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04:16
词汇“志义”的深入学*和分析:
“志义”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志”通常指意志、决心或追求的目标,“义”则指正义、道德规范或正当的行为。结合起来,“志义”可以理解为坚持正义和道德的决心或行为。
“志”和“义”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志义”这一组合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其核心意义依然被人们所尊崇。
在**传统文化中,“志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个人应当追求高尚的道德目标,并在行为上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强调集体主义和道德规范的社会环境中。
“志义”一词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坚定、勇敢和高尚的品质。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保持道德的坚定和行为的正当。
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常常被那些坚持志义的人所感动,他们的行为成为我学*和效仿的榜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志义”:
在风雨中坚守志义,
不畏前路崎岖。
心中有光,照亮黑暗,
志义之火永不熄。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雄在风雨中挺立,背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象征着坚持志义的艰难与伟大。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tegrity”(正直)和“courage”(勇气),它们都强调了道德的坚定和行为的正当性。
“志义”是一个富含道德和精神内涵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志义”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坚持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个人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