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1:22
乞讨:指为了获得食物、金钱或其他生活必需品而向他人请求施舍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由于经济困难或无家可归等原因所迫。
乞讨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乞”字意为请求,“讨”字意为索取。随着社会的发展,乞讨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向他人请求施舍的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乞讨的意义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在一些文化中,乞讨被视为一种可耻的行为,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乞讨者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帮助。
乞讨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贫困、无助和社会的不公。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乞讨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街头遇到过乞讨者,他们的眼神和姿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激发了我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
在诗歌中,乞讨可以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挣扎:
在繁华的街头,他伸出手, 乞讨着一丝温暖和希望。 城市的灯火照不进他的心房, 只有风,带着冬日的寒凉。
乞讨的场景常常让人联想到寒冷的街头、破旧的衣物和无助的眼神。在音乐中,乞讨的主题可能会被用来创作悲伤或反思社会问题的旋律。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乞讨的对应词汇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英语中,“begging”一词同样指乞讨,但在某些文化中,乞讨者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持。
乞讨一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情感意义。通过对乞讨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个人的困境,这也促使我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1.
【乞】
(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乞,谓行匄也。 、 《春秋·僖公八年》-郑伯乞盟。 、 《谷梁传》-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 、 《庄子·盗跖》-操瓢而乞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钱币乞之。 、 宋·苏轼《教战守策》-乞为囚虏之不暇。 、 《明史》-瑞亦屡疏乞休。
【组词】
乞化、 乞言、 乞邻、 乞粮、 乞活、 乞募、 乞麾、 乞灵、 乞请
2.
【讨】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讨,治也。 、 《玉篇》-讨,诛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 、 《左传·襄公五年》-楚人讨陈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