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3:40
“怀柔天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温和、仁慈的手段来安抚和治理天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主张通过和平、宽容的方式来处理国家事务和人际关系,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武力。
在文学作品中,“怀柔天下”常用来描述君主或领导者的仁政,如《史记》中描述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温和而有效。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外交政策或冲突解决的策略。
同义词中,“仁政”强调的是政策的人道和公正,而“宽厚”则更多指个人的性格和态度。反义词中,“严刑峻法”和“铁腕政策”都强调了强制和严厉的手段。
“怀柔”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原意是指安抚边远地区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怀柔天下”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治国理念和人际交往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仁”和“礼”,“怀柔天下”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对和平解决冲突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以温暖、和谐的感觉,联想到阳光普照、春风化雨的景象。它鼓励人们以宽容和理解来处理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他以怀柔天下的方式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怀柔意,天下和合共此时。”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和谐社会的画作,人们和睦相处,自然环境优美。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音乐,如古筝或钢琴曲,传达出平和与宁静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治国理念可以用“diplomacy”(外交)或“soft power”(软实力)来表达,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了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怀柔天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治国理念,也提供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
1.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
2.
【柔】
(形声。从木,矛声。本义:树木可曲可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柔,木曲直也。 、 《诗·小雅·小弁》-荏染柔木。
【组词】
柔木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