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3:49
守吏: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守卫的官员”或“负责守卫职责的官员”。在古代**,守吏通常指的是负责城池、关隘或重要地点的守卫工作的官员。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守吏常常被描绘为忠诚、勇敢的角色,如《三国演义》中的关隘守将。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话题的讨论中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军事学等领域,守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分析古代的防御体系和军事组织。
同义词:守将、守备、守卫 反义词:攻将、侵略者
词源:守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守”(守卫)和“吏”(官员)组成。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出现。
在古代**,守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忠诚和勇敢被广泛赞扬,成为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的英雄形象。
守吏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定和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城墙、烽火台和忠诚的士兵,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拜。
在参观古代城池遗址时,我曾听到导游讲述守吏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对古代的防御体系和官员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守吏:
在古老的城墙上,守吏的身影
如磐石般坚定,如松柏般挺拔
他们守护着家园,抵御着外敌
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不朽的传奇
视觉联想:守吏让人联想到古代城墙上的士兵,手持长矛,目光坚定。 听觉联想:守吏的脚步声在城墙上回响,伴随着战鼓和号角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guard”(英语)或“gardien”(法语)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它们可能没有守吏在古代**文化中的那种历史深度和象征意义。
守吏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学术语,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它让我对古代*的防御体系和官员的职责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1.
【守】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左传·二十一年》-王巡虢守。 、 《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均地守。 、 《周礼·内宰》。注:“宿卫者。”-纠其守。 、 《荀子·王制》。注:“谓地也。”-虽守者益。 、 《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 《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