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5:33
“形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被外在形式所束缚或役使。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事物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质或内在价值,导致被形式所限制或控制。
在文学中,“形役”常用来批评那些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的作品。在口语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过分注重外表或仪式而忽视了实质。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艺术批评中,“形役”可以用来讨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同义词“形式主义”强调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而“外表主义”则更侧重于外表的重视。反义词“实质主义”和“内在价值”则强调实质和内在的重要性。
“形役”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义和现代用法基本一致。在古代文献中,如《庄子》等哲学著作中已有对形式与实质关系的讨论,但“形役”一词的使用相对较少。
在**文化中,“形役”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礼”有关,批评过分注重礼仪而忽视了礼仪的内在精神。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常被用来批评商业化、表面化的现象。
“形役”一词常带有一种批评和反思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过分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价值的行为。这种联想可能会引发对形式与内容平衡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过分注重外表的朋友,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限于外在形式,忽视了内在的真实需求。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形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形役”:
华丽的外衣下,
隐藏着空洞的灵魂,
形役的舞步,
迷失在虚幻的舞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穿着华丽但表情空洞的人,站在一个装饰繁复但空无一物的房间中。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表面华丽但缺乏深度的音乐作品,来体现“形役”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orm over substance”,强调形式超越了实质。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文化中的“形式美”也有类似的讨论,但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形役”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这一概念不仅在文学和艺术中有重要意义,也在日常生活中提醒我们不要被外在形式所迷惑,而应关注内在的真实价值。
1.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2.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