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1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13:25
词汇“婴鳞获罪”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因为婴儿身上的鳞片而受到罪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受到严重的责罚或冤屈。
“婴鳞获罪”字面意思是指因为婴儿身上的鳞片而受到罪责。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受到严重的责罚或冤屈。
“婴鳞获罪”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有所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不公正待遇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冤案和不公待遇的批判。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不合理的制度或不公正的行为。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愤慨,因为它揭示了不公正和冤屈的现象。在思维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可以激发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批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为小事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情况,这时可以使用“婴鳞获罪”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婴鳞获罪”融入情节,用来描述主角因为微不足道的原因而遭受重大打击,从而引发读者对正义和公平的思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无辜的人因为小事而被严厉对待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可以增强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受。在听觉上,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故事或播放相关的音乐来引发听众的共鸣。
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用来描述因为小事而受到严重责罚的情况。例如,英语中可能有类似的成语或表达,但具体词汇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婴鳞获罪”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汉语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一种表达和追求。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
【婴】
(会意。从女,賏(yīng)。“賏”是颈项链。本义:妇女颈饰,似现代的项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婴,颈饰也。 、 《释名》-喉下称婴。
2.
【鳞】
(形声。从鱼,粦(lìn)声。本义:鱼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鳞,鱼甲也。 、 扬雄《羽猎赋》-鳞罗布烈。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鳞浪层层。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鳞爪飞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朱鳞大鬣。
【组词】
鳞爪、 鳞沦、 鳞接、 鳞萃
3.
【获】
(形声。从犬,蒦(huó)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获,猎所获也。 、 《易巽》-田获三狐。 、 《诗·秦风·驷賳》-舍拔则获。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谋于野则获。 、 司马相如《子虚赋》-今日畋乐乎?获多乎?
【组词】
获兽;获兔;获者
4.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