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2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28:01
心志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决心或者内心的志向。它强调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是一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内在驱动力。
“心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心”指内心,“志”指志向或意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人的内心意志和决心。
在**传统文化中,“心志”被视为一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强调“志”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心志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成就。
“心志”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定和力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面对挑战时,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保持心志坚定,这种自我激励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心志”:
心志如山,不动摇,
风雨兼程,志不倒。
在英语中,“心志”可以对应为“willpower”或“determin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内心的力量和决心。
“心志”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的内心状态,也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心志”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意志。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