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7:47
“海物”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海洋中的生物,包括鱼类、贝类、海藻、珊瑚等。它强调的是这些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联性。
“海物”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海”和“物”两个字组成,强调的是海洋中的物体或生物。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一致。
在**文化中,海洋常常被视为富饶和神秘的象征,因此“海物”也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饮食文化中,海鲜是重要的食材之一,与健康和长寿的观念相关联。
“海物”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与海洋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潜水、捕鱼等。它可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和对生命的敬畏。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品尝海鲜的美好回忆,或者在海边度假时观察海洋生物的经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海物在波涛中舞蹈,蓝色的旋律,生命的赞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蔚蓝的海域,五彩斑斓的鱼群穿梭其中;结合音乐,可以想象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或是海豚的叫声。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marine life”或“sea creatures”,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与“海物”相似,但可能更侧重于生物学上的分类。
“海物”这个词汇不仅涵盖了海洋生物的广泛范围,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海洋世界的能力。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