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4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48:07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音乐停止后,余下的音韵仿佛还在梁间回旋,持续三天之久。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音乐或歌声非常美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怀。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诗人的诗句或歌手的歌声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任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不仅仅是音乐或歌声。在专业领域,如音乐评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评价一场音乐会的演出效果。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原指韩娥的歌声美妙,离去后歌声的余韵仍在梁间回旋,持续三天。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各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
在文化中,音乐和诗歌一直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这个成语体现了人对音乐和诗歌的欣赏和尊重,以及对艺术持久影响力的认识。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赞叹和欣赏。它让人联想到美妙的音乐或诗歌,以及这些艺术形式给人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场精彩的演讲或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表达它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
诗行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歌手在舞台上演唱,观众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舞台背景是古老的梁柱,仿佛歌声仍在梁间回旋。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一段悠扬的旋律,结束后仍有余音在耳边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music lingered in the air”或“The melody stayed with me for days”,虽然不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音乐或歌声的美妙,也反映了*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赏和记忆。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战国时期,韩国歌女韩娥以卖唱为生,一天她到一家客栈去投宿,被店家赶出来,她只好在店外唱着如泣如诉的曲子,客人们感动得不吃不喝,店主无奈,只好请她住店唱歌。离店前她唱了欢快的曲子,三天后那悦耳的歌声还在客栈房梁上萦绕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的话,我总不懂。”
1.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3.
【绕】
(形声。从糸(mì),尧声。本义:缠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绕,缠也。 、 张衡《西京赋》。注:“裹也。”-绕黄山而款牛首。
【组词】
把丝绕在卷筒上;绕搭、 绕缭、 绕手、 绕网、 绕结
4.
【梁】
(会意。从木,从水,刅(chuā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梁,水桥也。 、 《庄子·秋水》。司马注:“小船也。”-梁丽可以冲城。 、 《左传·庄公四年》-除道梁溠。 、 《礼记·月令》-谨关梁。 、 《孟子》-十一月舆梁成。 、 《国语·周语》-十月成梁。 、 《国语·晋语》-津梁之上。 、 《诗·大雅·大明》-造桥为梁,不显其光。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兹郑子引辇上高梁而不能支。 、 《庄子》-泽无舟梁。
【组词】
河梁、 津梁、 桥梁、 梁缘、 梁头、 梁津、 梁栈
5.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6.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
7.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8.
【绝】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绝,断丝也。 、 《史记》-冠缨索绝。
【组词】
绝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