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6:59
“宗伯”一词源自**古代官制,特指掌管宗庙祭祀礼仪的官员。在《周礼》中,宗伯属于六官之一,负责国家的祭祀活动,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角色。
在文学作品中,“宗伯”常被用来指代那些精通礼仪、负责重大仪式的人物,如在古代历史小说或戏剧中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一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专业文献或历史讨论中。
同义词:礼官、祭司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若从职责的执行与不执行角度看,可以对比“闲人”或“不负责的人”。
“宗伯”一词最早见于《周礼》,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职责和地位有所变化,但始终与祭祀和礼仪紧密相关。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汇的使用已大大减少,更多出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
在**传统文化中,宗伯的角色体现了对祖先和神灵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秩序和和谐的追求。这种通过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做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提及“宗伯”,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华丽的服饰和繁复的礼仪,给人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好奇。
在现代生活中,“宗伯”这一词汇较少直接应用,但在参与或观看传统仪式、婚礼等场合时,可能会间接涉及到相关的礼仪知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时,可以这样使用:“金殿之上,宗伯执礼,钟鼓齐鸣,神灵共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着古代官服的宗伯,手持笏板,在庄严的音乐中主持祭祀仪式。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仪式的神圣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是祭司或神职人员,负责仪式和祭祀活动。例如,在古埃及,祭司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负责与神灵沟通和维护秩序。
“宗伯”这一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官职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和信仰。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其直接应用的机会不多,但作为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它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1.
【宗】
(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宗庙,祖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宗,尊祖庙也。 、 《虞书》。传:“主郊庙之官。”-汝作秩宗。 、 《周礼·肆师》-凡师甸用牲于社宗。 、 《仪礼·士昏礼》-承我宗事。 、 《诗·大雅·凫鹥》-既燕于宗。 、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 、 《孔子家语》-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
【组词】
宗守、 宗邑、 宗稷、 宗仪、 宗彝、 宗器
2.
【伯】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伯,长也。 、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 《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 《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访方伯。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组词】
伯氏、 伯兄、 伯氏、 伯歌季舞、 伯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