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3:43
“冒里冒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做事不稳重,缺乏考虑,行为鲁莽,容易出错。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冒失之中更加冒失”,强调了行为的鲁莽和不经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冒里冒失”常用来形容角色的性格特点,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时被描述为冒里冒失。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常用来批评或提醒某人做事要小心谨慎。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决策过程中的不慎重。
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如“鲁莽”更强调行为上的冲动,“冒失”则侧重于缺乏考虑。
“冒里冒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民间口语逐渐形成的固定表达。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到,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和口语中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稳重和谨慎被视为美德,因此“冒里冒失”这样的行为往往受到批评。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仍然被用来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周全。
这个词组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负责任和可能的错误。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经常因为粗心大意而犯错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冒里冒失”来形容一个朋友,他在工作中经常因为不仔细而犯错,提醒他注意后,他开始变得更加细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他却冒里冒失,错过了花开的美景。”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匆忙奔跑,不小心撞到东西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急促的脚步声和随之而来的碰撞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ckless”或“careless”,但这些词汇没有“冒里冒失”那种强调连续冒失的意味。
“冒里冒失”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特点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行为的不慎重,还强调了这种行为的连续性和惯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这粉嫩的手,怎的冒里冒失,捏他一把!
1. 【冒】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冒】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