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5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53:57
匿伏:这个词由“匿”和“伏”两个字组成。“匿”意味着隐藏、不显露,“伏”则有潜伏、隐藏的意思。结合起来,“匿伏”指的是隐藏起来,不被人发现的状态或行为。
“匿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匿”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隐藏;“伏”字则有潜伏、隐藏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匿伏”这一词汇,用于描述更加具体的隐藏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匿伏”常与军事策略和活动相关联,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即强调了匿伏和隐蔽行动的重要性。
“匿伏”这个词给人一种神秘和紧张的感觉,常与危险、秘密和策略联系在一起。它激发人们对未知和潜在威胁的想象。
在日常生活中,“匿伏”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需要隐蔽的行为,如在游戏中埋伏敌人,或在工作中进行秘密调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影子匿伏于树影之间,等待着黎明的第一缕光。”
想象一片寂静的森林,树叶沙沙作响,一个人影匿伏在阴影中,这种场景可以通过电影或音乐来表现,增强“匿伏”的氛围。
在英语中,“匿伏”可以对应为“lurk”或“ambush”,虽然具体含义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隐藏和等待的意味。
“匿伏”是一个富有策略性和隐秘性的词汇,它在文学、军事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这个词不仅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隐藏和潜伏的行为。
1.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