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6:35
“伏案”字面意思是指身体前倾,头部靠近桌面,通常是为了书写、阅读或工作。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工作或学*时,身体姿势较为专注和投入。
“伏案”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伏”(身体前倾)和“案”(桌子)组成。在古代,这个词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文人墨客在书案前写作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专注工作或学*的场景。
在*传统文化中,“伏案”常与勤奋、刻苦学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典故,都体现了古人对学的重视和投入。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专业人士或学生在工作或学中的专注状态。
“伏案”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专注和勤奋。它让我联想到深夜里孤灯下的身影,以及那种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这种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工作和学*的看法,激励我更加专注和投入。
在我的生活中,“伏案”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我描述自己或他人努力工作的场景中。例如,我可能会说:“昨晚我伏案写作,直到凌晨才完成报告。”
诗歌:
夜深人静,孤灯下,
伏案书写,思绪飞。
字字句句,心血凝,
只为那一抹晨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安静的书房,一盏柔和的台灯下,一个人伏案工作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专注和宁静的氛围。
在英语中,“伏案”可以对应为“bent over a desk”或“immersed in work”。不同文化中,对于专注工作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含义都是描述一个人在工作或学*中的专注状态。
通过对“伏案”这个词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和含义。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种身体姿势,更代表了一种专注和勤奋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伏案”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出专注和投入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