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8:31
“太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中。字面意思是指用于祭祀的大型牲畜,通常指的是牛。在古代,太牢是最高规格的祭祀用牲,象征着对神灵的最大尊敬和诚意。
在文学作品中,“太牢”常被用来描述庄重的祭祀场景,强调仪式的庄严和神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相关的讨论中,它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太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仪式实践。
“太牢”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描述古代祭祀仪式时出现。
在古代,太牢的使用与国家的政策和礼仪制度紧密相关。它不仅是祭祀的物质表现,也是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象征。
提及“太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仪式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带来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情感。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关于太牢在不同朝代的使用情况,这让我对古代的和政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祭祀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太牢献祭,烟雾缭绕,神灵在上,万民敬仰。”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宫殿前,一群人围绕着一头装饰华丽的牛,进行着庄严的祭祀仪式。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古埃及,也有类似的用于祭祀的大型牲畜,如牛,但具体名称和仪式细节会有所不同。
“太牢”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的和礼仪信息,也反映了人类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