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5:02
[樗栎庸材]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樗栎”指的是两种树木,樗(chū)是一种无用的树,栎(lì)是一种普通的树。结合起来,这个成语比喻人的才能平庸,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或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才能平庸、无所作为的人。在口语中,可能用来谦虚地评价自己或他人,表示自己或对方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和日常对话中。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樗栎之材,不足以为器用。”原意是指这两种树木不适合用来制作器具,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才能平庸。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崇尚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因此“樗栎庸材”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才能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人的能力和价值。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贬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平庸、无能和不被重视。在使用时,可能会引起一些负面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谦虚地评价自己,或者在评价他人时,如果对方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我可能会委婉地使用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樗栎庸材,默默无闻, 岁月流转,不曾显荣。 虽无华彩,亦有其用, 平凡之中,自有其重。”
想象一片樗栎树林,树木平凡无奇,没有引人注目的花朵或果实,这种景象可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安宁,但同时也带有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mediocre talent”或“a commoner”,但这些表达没有“樗栎庸材”这个成语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樗栎庸材”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庶曰:“某~,何敢当此重誉。”
1.
【樗】
臭椿
【组词】
樗栎
2. 【栎】
3.
【庸】
(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庸,用也。 、 《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 、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 、 《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
4.
【材】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材,木梃也。 、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 、 《国语·晋语》。注:“横木也。”-驾而乘材。 、 《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无所取材。 、 《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组词】
木材;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