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4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6:38
常寂光土 是一个术语,源自净土宗。它指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纯净境界,是修行者最终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常"表示永恒不变,"寂"表示寂静无扰,"光"表示光明照耀,"土"则指这个境界的实体存在。
在文学和经典中,"常寂光土"经常被用来描述极乐世界的特征,强调其超越世俗的纯净和光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徒的日常修行和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哲学中,"常寂光土"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探讨**理想和修行目标。
同义词:极乐世界、净土、佛国 反义词:娑婆世界(充满痛苦和烦恼的现实世界)
"常寂光土"这个词汇源自梵文,经过汉译后成为术语。它在经典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的传播和发展,这个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在东亚文化中,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常寂光土"是信仰和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常寂光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宁静和向往。它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有痛苦和烦恼的世界,激发人们对精神解脱和内心平和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常寂光土"可以作为一个精神寄托,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希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常寂光土的彼岸,
心灵得以净化,
烦恼如烟散去,
光明永照心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宁静的光芒,没有阴影,只有无尽的平和与光明。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宁静的冥想音乐,让人感受到常寂光土的宁静和光明。
在其他或文化中,类似的理想境界也有所体现,如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乐园等,它们都代表了人们对完美和永恒的向往。
"常寂光土"作为一个术语,不仅是一个概念,也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普遍愿望。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人们理解和探索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寂】
(形声。从宀(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寂,无人声。 、 《四子讲德论》-寂寥宇宙。 、 《老子》-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 《易·系辞上》-寂然不动。 、 柳宗元《永州八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满坐寂然。 、 明·魏学洢《核舟记》-人视端容寂。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俄而寂然。
【组词】
寂寂悄悄、 寂密、 寂天寞地
3.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
4.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