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8:04
“告化子”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方言中使用,尤其是北京话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是指“告状的人”或“告密者”,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喜欢向权威或上级报告他人行为的人,尤其是那些出于私利或恶意而进行告发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告化子”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负面角色,如《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他们因为嫉妒或私利而向贾母或其他权威人物告发他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同事或同学。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组织文化或人际关系时。
同义词:告密者、打小报告的、告状的 反义词:保密者、守口如瓶的、不揭发的
“告化子”一词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告密行为的负面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可能有所变化,但其贬义色彩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告密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因为它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破坏团队和谐或社会稳定的行为。
“告化子”这个词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如厌恶、不信任和警惕。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背叛、阴谋和不公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喜欢打小报告的人,可能会用“告化子”来形容他们,以此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告化子”作为一个角色,通过其行为来探讨信任、忠诚和背叛的主题。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偷偷摸摸、眼神狡猾的人物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语、窃窃私语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的行为,如英语中的“snitch”或“informer”,但每个词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告化子”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的词汇,也是一个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符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对于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