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6 11: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6 11:40:20
“北至”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到达或指向北方。在地理学和气象学中,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个地点或区域的北方边界。
“北至”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主要用于描述地理方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北方常常与寒冷、广阔和边疆联系在一起。因此,“北至”可能唤起人们对边疆生活的想象或对北方风光的向往。
“北至”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的气候、广阔的雪原和边疆的孤独。这种联想可能带来一种既敬畏又向往的情感。
在个人旅行经历中,我曾北至内蒙古,体验了那里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蒙古文化。
在诗歌中,“北至”可以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
北至边疆,雪原无垠, 风卷云舒,天地一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雪原,风卷起雪花,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宁静的氛围。听觉上,可能是风声和远处狼嚎的回响。
在英语中,“北至”可以翻译为“north to”或“as far north as”,但其使用和文化联想可能与中文有所不同。
“北至”是一个富有地理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简单的方位,还承载了人们对北方地区的情感和想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