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3:12
“北越”一词通常指的是越南北部地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北越”特指越南民主共和国(Vietnam Democratic Republic),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前身,由胡志明领导的共产党政权,与南方的越南共和国(南越)相对立。
在文学作品中,“北越”可能被用来描绘战争、政治斗争或民族解放的主题。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指代越南北部的地方特色或文化。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中,“北越”可能被用来讨论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或越南的内战历史。
“北越”一词的词源直接关联到越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政治实体。在越南战争期间,这个词被广泛使用,用以区分两个政治实体和军事阵营。随着越南的统一,“北越”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特定语境中仍被保留。
在越南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北越”代表着一种坚韧和抵抗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冲突时。北越的历史和文化对越南的现代国家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经历过越南战争的人来说,“北越”可能唤起复杂的情感,包括战争的创伤、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和平的渴望。对于外部观察者,这个词可能引发对历史**的好奇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个人经历中,如果曾访问过越南北部,可能会对那里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印象。这些经历可能会在个人的旅行故事或文化交流中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北越的山脉之巅,历史的回声与风共舞,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不屈的传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北越的绿色山丘和传统村庄;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一些具有越南民族特色的旋律,如竹笛或越南传统弦乐器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北越”可能被翻译为“North Vietnam”,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个词可能引发不同的历史联想和文化解读。
“北越”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或政治标签,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相关文本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越】
(形声。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越,度也。 、 《广雅》-越,渡也。 、 《吕氏春秋·长攻》-越十七扼。 、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 、 《楚辞·天问》-崖可越焉?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天都之胁。 、 、 清·姚鼐《登泰山记》-越长城之限。 、
【组词】
越位;越度、 越绝、 越陌度阡、 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