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1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15:45
“以聋辨声”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聋人试图辨别声音。基本含义是指在缺乏某种感官能力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来理解或感知事物。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比喻在不利条件下努力克服困难,或者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以聋辨声”这个词汇可能是由“聋”和“辨声”两个词组合而成,用来形容聋人辨别声音的困难和努力。在语言演变中,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在各种不利条件下的努力和智慧。
在**文化中,这个词汇常常与坚韧不拔和智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感官受限者的同情和尊重。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同情。联想到了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的人们。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聋哑人,他通过手语和观察他人的表情和动作,能够非常准确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意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以聋辨声”的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无声的世界里,他以聋辨声,/ 用心灵的耳朵,聆听生命的旋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聋人在音乐会上专注地观察乐手的动作,试图理解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没有旋律的纯节奏音乐,让人感受到聋人通过节奏来辨别声音的努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ee with one's ears”(用耳朵看),用来形容在视觉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听觉来理解事物。
“以聋辨声”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库,还让我学会了在不利条件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和智慧的重要性。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聋】
(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聋,无闻也。 、 《庄子·逍遥游》-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3.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
4.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