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2:34
屏声敛息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抑制声音,收敛气息。它形容人在某种情境下非常小心谨慎,不敢发出声音或表现出任何动静,通常用来描述紧张、恐惧或极度谨慎的状态。
屏声敛息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描述紧张或谨慎情境的文学和口语表达中。
在传统文化中,谨慎和谦逊被视为美德。因此,屏声敛息** 这个成语在描述这些行为时,也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谨慎。它让我联想到在重要或危险时刻需要保持冷静和低调的情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图书馆准备重要的考试时,我屏声敛息,生怕打扰到其他同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寂静的夜里,我屏声敛息,
聆听星辰的低语,感受风的轻抚。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黑暗中悄悄移动的画面,背景音乐是轻柔而紧张的旋律,增强了屏声敛息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ip-toe" 或 "stealthily",但它们没有屏声敛息这个成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屏声敛息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状态,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连连~,不敢作声。
1. 【屏】 作谦词用于信札中,意为惶恐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4.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