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5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55:07
柱国(zhù guó)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最初是指在国家中担任重要军事或政治职务的高级官员。在古代,柱国通常是指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支撑国家、保卫国家的重臣或将领。
在文学作品中,柱国常用来形容那些忠诚、勇敢、有能力的官员或将领,如《史记》中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描述。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文学评论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柱国一词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结构和官员职责。
同义词:重臣、大将、国士 反义词:庸臣、小人、叛徒
同义词如“重臣”强调的是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而“柱国”更侧重于在国家危机时刻的支撑作用。反义词则反映了与柱国相对立的品质和行为。
柱国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原指在国家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那些在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责任的人物。
在古代,柱国是信任和依赖的重要官员,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虽然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它仍然象征着忠诚、责任和领导力。
柱国这个词给人以庄严、权威和责任感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激发人们对忠诚和勇气的敬仰。
在历史学*中,我经常遇到柱国这个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结构和官员的角色。在讨论历史时,使用柱国这个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某些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柱国立于危难间,忠诚如山不可移。”
柱国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宫殿的宏伟柱子,或者是古代战场上英勇的将领。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官员或将领的画作,而在听觉上,可能是古代战鼓和号角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国家的支柱”或“国家的守护者”,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表达的概念相似,都是指在国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
柱国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忠诚、责任和领导力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柱国这个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度。
1.
【柱】
(形声。从木,主声。本义:屋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柱,楹也。 、 《仪礼·丧服》。注:“所谓梁闇。”-剪屏柱楣。 、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 《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 、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 、 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白璧。
【组词】
柱磉石、 铜柱;楣柱;柱桷、 柱梁、 柱栋、 柱极、 柱楣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