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0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00:10
“土性”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土壤的性质或特性,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颜色)和化学性质(如酸碱度、养分含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土性”也可以指与土地、土壤相关的性质或特征。
“土性”这个词汇直接来源于中文,由“土”和“性”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土”指的是土地或土壤,“性”指的是性质或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土地被视为生命之源,因此“土性”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土性”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生命和生长的力量。它可能唤起对乡村生活、自然环境和农业劳动的情感反应,以及对土地的尊重和依赖。
在个人经历中,“土性”可能与童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相关,如帮助家人耕作,体验不同土壤类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片土性的怀抱中,种子沉睡,等待春风的唤醒。”
在英语中,“土性”可以对应为“soil properties”或“soil characteristics”,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对土壤特性的重视和描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土性”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术语,也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土性”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与土壤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