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31
“天摇地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天空摇晃,大地震动。基本含义是形容非常强烈的震动或动荡,通常用来比喻极大的变动或动荡不安的局面。
“天摇地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用于自然灾害,也用于形容社会或心理上的巨大变动。
在**文化中,“天摇地动”常常与天命、天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有时也被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的重大变革。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震惊和不安,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极端的、不可控的情况。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灾难电影中的场景,或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经历过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可能会对这个成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天摇地动夜,星辰失序时。人间何处是,风雨飘摇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地震或风暴的画面,天空乌云密布,大地裂开。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雷声、风声和人们的尖叫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earth shook”或“the heavens trembled”,虽然不如“天摇地动”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强烈震动的感觉。
“天摇地动”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和有力的表达,它不仅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震动,也常常用来比喻心理或社会上的巨大变动。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这场大战,真个是天摇地动,日色无光。
刚一迷糊眼儿,半天空里咕隆隆地一声响,从西半天响到东半天,震得~。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